近日,广西体育局与广西商务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体育消费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直播带货,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推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播带货已成为一种新的购物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体育产业作为内容丰富、粘性强的领域,与直播带货可谓相得益彰。广西体育局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契机,积极推动体育直播带货,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模式,提升体育消费体验
广西体育局通过构建体育直播带货平台,整合体育赛事、运动员资源,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例如,广西体育局与某电商平台合作,创建了“广西体育官方旗舰店”,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向消费者推荐广西体育特色产品、体育赛事门票等。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体育消费的便捷性,也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体育文化。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与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数字体育,已成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满足人民多样化健身需求的路径和重要渠道。 中国重视数字体育的发展。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体育的创新发展思路。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则提出,要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 大力发展数字体育,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体育强国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的赋能让体育在时空条件、信息资源、运动形式和运动体验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拓展和丰富,破解了传统体育运动的诸多限制和不足,大大提升了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便利性和普及度。 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背景下,数字体育发展迅猛。 电子竞技、模拟运动、智慧健身等运动形式让人们摆脱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也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此外,数字技术还加速了体医融合。 智能化科学健身平台将体育与医疗融为一体,针对不同人群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充分利用各类医学知识指导人们科学有效锻炼,更好地促进康复、预防慢性病和保持健康。 大力发展数字体育,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数字体育能够推动体育产业智能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和塑造大众体育消费,为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当前,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体育不断向旅游、娱乐等场景拓展,“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娱融合”等新形式方兴未艾,体育的跨场景数字化应用已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日前发布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推动科技赋能户外运动场景,开发智能骑行、智能划船、模拟飞行等线上产品和服务,打造户外运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消费新模式。 数字技术与体育的深度融合,让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内的各类新产品和新服务逐渐兴盛,推动体育消费市场潜在优势加速实现。 大力发展数字体育,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体育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便利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体育在获取人们需求信息上具有显著优势,它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监测、感知人们的体育行为,运用大数据综合分析,对人们的需求和偏好进行较准确的把握,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与此同时,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应端来看,数字体育的发展能够盘活城市的文体空间存量,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主体三者间协作机制,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精准度,提升全社会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数字体育对传统体育行业的运行机制、发展方式和手段工具等方面进行重塑,能够有效提升大众健身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体育公共服务。 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数字体育大有可为。
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有扎实的支撑,主要体现为总量优势和应用驱动。 据专业机构统计,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8%。
概念分析
数字赋能稳住居民消费,直播带货、线上团购、云旅游等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对稳定消费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逆势增长。
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3%,比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意见》要求,各地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加强督察落实。 1.创新体制机制,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推动职业体育改革,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2.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企业做强做精,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 3.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挖掘体育产业潜力,培育消费热点。 4.促进体育与旅游、传媒、会展等业态融合发展,鼓励康体结合,支持金融、地产、交通、信息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 5.丰富市场供给,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设施,发展健身休闲项目,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6.营造健身氛围,倡导健康生活,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保障。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在发展健身休闲项目方面,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意见提出,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此外,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上一篇: 广西体育局开拓创新,探索直播带货的新型体育营销模式
下一篇: 广东话运动赛事直播的详细指南